一、可運營才可持續
電梯生態是一個復雜系統。幾年之后,每年百萬部電梯產量、上千萬部電梯存量,將構成一個龐大的系統。這個系統的市場總量大約兩三千億元,從業人數大幾十萬人,上下游企業大大小小幾萬家。
可以說,如果這個系統不健康,將影響不下百萬人的生計。
一個健康的系統,應該可持續和可演進,具備自組織能力、彈性修復能力、自我進化能力。這樣的系統,才會可持續發展。構建這樣的系統,就不能以割裂的思維去看待各個組成部分,而要重點研究其中的關系,搭建出相對封閉、可被影響的調節循環。
正如《電梯運營是個大生意》一文描述,電梯可運營、但需要先解決產權關系。當產權所有者能夠管理電梯的全生命周期,且可以盈利的時候,就有動力提升電梯的壽命、管好電梯的安全,并為住戶提供優質的服務。如果再加上監管部門的考核監管,以運營者為中心的生態系統就能夠形成。
按照系統論的原理,系統總是熵增的。一個可運營系統,要保證可持續運營,就需要有熵減行為,才能平衡系統本身的熵增。熵減行為,就必須要有外界的能量輸入,這個能量就是資產運營而產生的價值。將資產價值與業主普惠金融結合起來,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就有了保證。
二、從電梯買賣開始
在房地產商相關的行業里,地產商賺得盆滿缽滿,但物業商卻苦逼得很。一般而言,都是地產商用地產的利潤,來補貼物業商。對大地產商來說,因為博弈成本極高,所以將物業服務作為房地產的營銷手段,物業自己管理,而且物業通常都不錯。但是小地產公司,常常開發完畢,就結束了。尤其是那些非封閉小區、低端樓盤,存在極大的物業管理隱患。
高層物業的問題,一定會波及到電梯。到目前為止,對于物業商,還沒有明確的不可退出的法律約束。而且本身盈利并不容易的小物業商,也經不起各種折騰。所以無論當下物業商服務如何,根子上都存在不可預期的麻煩。更何況,電梯是地產商購買的,基于成本及行業陋習的原因,電梯性能其實并沒有足夠的保障。
所以電梯的問題,需要從電梯買賣開始解決,才能根治這個棘手的問題。
另一方面,電梯廠的利潤還是不錯的,尤其是大電梯廠。但是中國電梯廠在倒閉了一圈之后,還有數百家之多,并不是所有電梯商都很健康。所以,即便要求電梯廠負擔維保,也只有30%左右能夠真正有能力負擔維保工作,并以其議價能力獲得微薄的利潤。
剩下的70%的電梯,就成了前景不確定的麻煩。從商業的角度上,能否讓電梯廠用利潤來補貼維保商呢?表面上看顯然做不到,畢竟不同于地產商開辦物業公司,企業都是要求利潤的。企業的利潤不再此處則一定在彼處,找不到商業邏輯,就一定不可持續。
但當電梯落到電梯運營者手中的時候,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。
最好的方案,當然是電梯運營商從地產商建樓開始,就介入提供電梯服務(如同電信運營商)。這樣手握足夠訂單的電梯運營商,就有足夠的議價能力,從而實現和廠商的對接。既是面對已經建好的樓宇,因為未來電梯更換的原因,電梯運營商仍然是電梯的大買家,也具備與電梯商議價的能力,從而間接地推動電梯商制造更好的產品、提供更好的備件服務。
就像汽車銷售商和服務商,不得不受制于汽車制造商一樣(店大欺客),維保商也受制于電梯商。但如果有了電梯運營商作為中間力量,以顧客為中心、以品質為生命的生態,自然而然就形成了。
三、運營時代到來了
電梯運營生態一旦形成,會對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,甚至說改變電梯行業的運行規則。
首先,電梯的購買者不再是地產公司,而是電梯的資產擁有者。過去的購買者未必專業,但電梯運營者一定專業。專業買家對專業賣家,這場博弈才能勢均力敵,行業才會更良性。電梯運營者手握足夠的訂單,用訂單量壓低成本,降低了總體投入。電梯廠用優質品質和更好的價格,換來穩定可持續的訂單,也是不錯的選擇。至于濫竽充數的電梯廠,則會被市場逐步淘汰。
其次,電梯的乘用者不用再焦心電梯如何,一切服務責任都由運營者承擔。而且付費乘坐電梯,不再需要買房子的時候,買一個不是自己做主的資產。物業、業主和住戶也能各免其責、各得其所。
再次,監管變得簡單太多了。只需要監管電梯運營者即可,其他的都是運營者自身需要解決的事情。這也完全符合小政府、嚴監管的原則,真正能站穩立場、站好立場。
至于電梯維保角色,則由電梯運營商解決,或者內部化,或者外包服務。甲乙方關系清楚明白,不用扯皮。剩下電梯保險、電梯配件,也都會圍繞著電梯運營商自動解決。
稍稍麻煩的是物業商,因為電梯運營少不了物業商的參與。但這是商業問題,可以有商業方法去解決問題,無外乎收益再分配的比例罷了。
重復說明電梯運營商的一系列關系,是想說明:電梯作為可經營資產,全生命周期的運營才是出路和方向。任何改革和創新,都需要重新設計系統的結構,才能解決根本問題。一個好的系統,能夠自我演進,能夠解決自身不斷出現的新問題。
201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告中,有一段這樣說,“必須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,加強全局觀念,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”,其深得系統科學之三昧。
結束語
最后想要說明的,不是電梯的事,而是中國正在面臨的國家轉型。
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四十余年,風起云涌、大浪淘沙。但是從經濟發展模型來看,基本上都是建設和生產思維。這也難怪,從一窮二白開始,建設和生產是唯二的出路。
但是四十年過去了,曾經義無反顧的建設和生產,都遇到了瓶頸。而且建設和生產,并不是中國人的目的,中國人的幸福生活,不會從建設和生產中來。
從另一個角度看,經濟動力的三駕馬車,投資、出口、消費,前兩者都已經是強弩之末,增長空間很有限了,但消費才剛剛開始。消費的增長,一方面是消費能力,另一方面是可消費的產品。這也是供給側改革將要帶給中國經濟最大的變量。
消費升級,則服務必須升級,形成服務的生態環境就必須升級。人民幸福需要消費,而消費就需要服務的運營。
中國,正在從建設型的中國,轉型到運營型的中國。
建設和運營,是兩個時期,也是兩個時代。建設型思維和運營型思維,是兩種思維、兩種價值觀、兩種方法論。所以,想要做好運營,就必須有匹配運營的生態環境。如今的改革、如今的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,從這個意義上說,就是建設型到運營型的調整和轉型。